「新基建模式」新型技术建设的模式与制度创新介绍伴随着新一波产业革命和产业转型不断促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结合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式基础建设基本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促进新式基础建设基本建设作为扩大项目投资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促进新式基础建设基本建设(简称为“新基建”),短期内看来能够 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发展下行风险,助力“六稳”“六保”工作目标,不断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发展趋势;长期性看来能够 促进国内社会经济向知识文明形态转型。同时还要见到,第4次科技革命背景下新基建自身的科技支撑力量、承载着的数据基本要素形态、面向的社会经济需求都与传统式基础建设有很大不同,在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和相关制度方面有其独特性。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基建的模式和制度创新,为新基建的可持续发展观服务保障。
新基建的“新”特点
新基建以互联网络为基础性提供企业战略转型、智能化升級、结合自主创新等服务项目。新式基础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结合化等特点,决定了它与传统式基础建设在资源基本要素投入、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
新式基础建设具有轻物质、重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素投入特点。传统式基础建设主要承载着材质和能量的存储和流转,其投入以钢铁、水泥、化工等材质材料为主,具有典型的重资产、重材质投入特点。数据显示,国内重化工业发展趋势的高峰时期,约30%的钢铁和水泥等建材投入到基建领域。相比之下,新式基础建设主要承载着电子数据的存储和流转,基本建设投入主要是通信网络(含传感终端)和计算存储设备所需的各种硅基半导体材料和微电子金属材料。因此新基建不但在材质消耗量上远少于传统式基建,而且技术应用门槛显著提高,特别是摩尔定律表征下的芯片升级换代清晰表明新基建依靠高强度技术应用研发投入。2018年,国内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本年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17.6%,而同本年度铁路、船舶等传统式基建依靠的运输设备加工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的占比只有3.1%。
新式基础建设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发展趋势特点。传统式基础建设经营成本除了设备的折旧、能源物料消耗相对固定外,涉及到的土地占用、设施维护人员开销等成本从长期性看都在不断上涨,导致传统式基础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基本建设成本,给政府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新式基础建设的技术应用研发投入以及体现在代际更新的设备投入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运营时,人员成本比例低、能耗成本比例高。而能耗成本会伴随着新能源的普及推广而降低,长期性看来边际成本呈现递减发展趋势。
新式基础建设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模式特点。传统式基础建设主要通过材质和能量的时空再配置及优化创造价值,但功能价值相对单一,且受基础建设容量限制,增值空间有限,所创造的边际价值呈递减发展趋势。而新式基础建设承载着的数据几乎能够 无限复用、支撑丰富多样的上层应用,价值实现具有无限可能,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创造的边际价值是不断递增的。
自主创新项目投资运营模式
新基建的项目投资运营模式主要涉及到项目投资和运营主体、资本构成和营利导向等。基础建设既可作为公共品由政府或政府投资的企业提供,也可作为商品由市场主体基本建设和运营(但要受政府的严格管控)。从历次科技革命看来,传统式基础建设更多作为公共品提供,但新基建的轻材质重科技、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等属性,要求项目投资运营模式上的自主创新。
从自主创新效率的视角,新基建需要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新基建的投入和运营受资源稀缺性约束较小,受技术应用和组织方式的影响较大,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新基建需要充分调动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多元市场主体力量,在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好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让企业在新基建的项目投资运营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组织效率的视角,新基建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长期性看来,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使新式基础建设具有广阔的价值创造前景。短期内看来,新基建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紧密关联,应用场景丰富,对产业带动潜力巨大,具备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吸引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项目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调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建设的积极性,让民营企业成为新基建的投资主体之一。
从社会效益的视角,新基建的市场主体需要合理有效管控。新式基础建设的网络化、平台化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而且相对于传统式基础建设而言服务能力几无上限,提供新基建的市场主体有利用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和冲动。但基础建设的公共品属性要求新基建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对新基建的市场主体进行合理有效管控,在模式设计上尽早完成与之配套的管控体系和管控机制,把新基建的发展趋势纳入到不断完善管控的轨道上来。
「新基建模式」新型技术建设的模式与制度创新介绍
新基建模式自主创新的背后,是制度创新的保障和支撑。不断完善与新基建相关的制度是不断完善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新基建需不断完善特许经营办法和市场准入制度。《基础建设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给出了社会资本参与基础建设基本建设和运营的相关规定,但该办法适用的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传统式基础建设,并不包括新基建所涉及到的信息基础建设、结合基础建设和自主创新基础建设,需进一步修订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启了国内市场准入新范式,为新基建的市场准入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起点。但新基建作为一项需要长期性大规模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还需要从制度层面界定政府和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明确经营方式、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投资回报等具体内容,保证基础建设基本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发展趋势新基建需促进投融资制度创新。基础建设基本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单纯靠政府难以不断支撑。再加上起步阶段新基建拉动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不如传统式基建,进一步压缩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部门与具备相应能力的市场主体合作,才是新基建投融资效率最高的路径选择。为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可采用使用者付费的方式获得正当回报。比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天然适合新基建,但当前PPP项目因入库流程复杂、入库周期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优化金融工具配套政策,利用新式融资模式助推新基建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新基建需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活力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新基建的核心技术是以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仍在快速演化的先进数字技术,许多技术应用的演进采用“开放+共享”模式,通过放弃传统式产权主张以实现最快速集成该领域全人类最新智力成果。为维持面向新基建的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力,有必要延续这种开源共享模式。但另一方面,客观上又要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新基建参与实体创新成果的保护,其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尚缺乏清晰的产权界定和合理有效保护。因此,在新基建发展趋势过程中,需要创造性地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活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在保护自主创新活力的前提下保障参与主体的正当权益。
「新基建模式」新型技术建设的模式与制度创新介绍发展趋势新基建需处理好发展趋势与规制的关系。不论采取何种运营模式,新基建的不断健康发展趋势都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府监管。新基建的管控对象涉及到主导项目的政府部门以及参与项目投资的市场主体;管控范围包括市场准入、经营方式、融资模式、产权保护、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管控主体涉及到财政、环保、金融、安全监管等不同职能部门,若照搬传统式管控模式难免存在信息不同步、协调难度大等问题。此外,新基建还涉及到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自主创新,需要制度层面的自主创新来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建议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促进下,围绕法规体系、管控标准、职能定位等多个视角,构建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多元协同管控新模式,从操作层面确保管控到位、合理有效,既降低项目投资运营风险,又保护投资主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