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关于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基础认知

关于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的基础认知

   数栈君   发表于 2024-02-19 11:32  77  0

这年头,作为一个技术人,话头里没有“大模型”,和人聊天都聊不下去。为了让自己和大家能更好的参与话头,特撰写此文,提供一些对大模型的基础认知能力(门外汉,浅尝辄止)。旨在解自己的一些困惑,比如,模型是什么意思?千亿/万亿参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大模型如此耗费算力?

什么是机器学习?

关于什么是机器学习,李宏毅老师在其课程中说地很精辟,即 机器学习 ≈ 机器自动找一个函数f( )

函数(function)就是一个输入,返回一个输出。数学表示是y=f(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比如一片面包的卡路里是200卡,那么我摄入的能量和面包数量(x)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 y = 200x,200是参数,有了这个函数,我就能“预测”如果我吃了3片面包,会摄入600卡能量。在机器学习领域,模型(model)和函数的意思等价所谓大模型,就是一个巨大的函数。只不过这是一个上千亿参数,只有机器能处理和理解的巨大函数。

机器学习根据函数输出来分类:

  1. 回归(Regression):函数的输出是一个数值。比如通过今天的PM2.5,温度,预测明天的PM2.5

  2. 分类(Classification):函数的输出是一个类别(选择题)。比如判断一个邮件是不是spam(垃圾邮件)

  3. 生成式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生成结构化文件(影像,语音,文句)

什么是深度学习?

我们以李宏毅老师课程中介绍的预测youtube频道观看人数为例。来介绍深度学习相关的概念。

这个案例是关于李宏毅老师的真实youtube频道,现在已知该频道2017~2020年3年每天观看人次的数据,现在我们需要通过机器学习帮我预测未来的观看人次。

最原始做法

机器学习就是找函数,假设这是一个线性函数 Y = b + wX,其中X是前一天的观看人次,Y是接下来一天的观看人次。b(bias,偏移量)和w(weight,权重)是未知参数(unknow paramters)。我们的目标就是b和w这两个未知参数求解出来,如何求解呢?

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它是关于b和w的函数L(b, w)。所谓损失就是计算值和标注值(正确数据)之间的差值。假设b,w的初始值分别是0.5k和1,那么L(0.5k, 1) = 标注的正确答案 — (0.5k + 1 * X)计算出来的答案。比如X代表2017/1/1的观看人数为4.8k,而2017/1/2的真实数据是4.9k(也叫label,标注值),根据我们设定的函数Y = b + wX,可以算出 0.5k + 1 * 4.8k = 5.3k。那么这里的损失,也叫误差(error)是e = 5.3k - 4.9k = 0.4k。

为了防止正负error不抵消,我们可以将误差定义为绝对值形式(Mean Absolute Error,MAE)。e = | y(函数值)— y(label值,真实数值)| ,这样对于总的Loss,我们可以定义为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f74a232f40262c8b05b9881b958c6f8c..jpg

了解了损失函数的意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组b, w使得L(b, w)最小。寻找最小值,我们可以利用函数在切线方向斜率最大的特点,而函数的切线正是函数的导数(微分),这种利用微分寻找最优参数的过程,就是梯度下降方法(Gradient Descent)。

如下图所示,假设我们只看w(可以通过偏导数实现),那么L(b, w)将变成单变量函数,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所示的梯度下降过程,找到那个使得L(b, w)最小的w(weight)值。类似的,我们可以找到使L(b, w)最小的b(bias)值。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b338d3374dd8dae6aa8cdbe482f80747..jpg

通过对损失函数进行梯度下降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当b=0.1k,w=0.97的时候损失函数L的值最小为0.48k。然而不幸的是在测试数据上的表现比较差,Loss是0.58k所以总结一下机器学习主要就是三步:首先选择一个模型(线性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然后定义损失函数,最后求解最优参数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8ace5ad0e7e207ef92ab1480bc834422..jpg

多看几天的数据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如果往前多参考几天的数据,而不仅仅是前一天的数据会不会更好呢。即我们的函数要改成: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a6076d97fcc5599f3ec286d66b1e068c..jpg
https://mmbiz.qpic.cn/mmbiz_svg/JRicrayPGR3OMt52S3UrtEcsib0KUpGybwaicUyDGIaic7970n1yEZQTLZWnw5BvRpfPqv2H4p1Klc2NoKxDYPc7Nl2jY7jc0Gvn/640?wx_fmt=sv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

假设我们要用前7天的数据,相对于前面的Y = b + wX函数,这个新函数无疑是更加复杂,同时,其未知参数也更加多,包括,这个更加复杂的算法带来的收益是我们的预测结果也将更加准确。通过同样的损失函数,经过梯度下降算法,我们得到θ为<0.05k 0.79 -0.31 0.12 -0.01 -0.10 0.30 0.18 >的时候,损失函数L( )最小为0.38k,在测试数据上的Loss是0.49K。看来用7个变量来代替1个变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当我们继续加大参数量,从之前的7天数据,增加到28天,测试数据的Loss会更好一点,是0.46K。然而,在增加到56天时,Loss还是0.46K,就再也提升不上去了。想要提高成绩,我们需要更加复杂的模型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cedce6d449a570edad3dd36a80ec31dd..jpg

线性模型太简单

Linear models  are too simple... we need more sophisticated models.

线性函数模型(Linear Model 比如 Y=b+wX)因为是直线,非常简单。不能模拟真实情况,真实的情况往往都不是简单线性关系,比如下图所示的红色曲线,是由三个折线组成。要拟合这样的折线,我们可以通过叠加多个sigmoid函数来达成。我们可以通过3个蓝色的sigmoid函数叠加来形成。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c990bc71f20b63162cace89bdf5c7db0..jpg

你也许会说,你这个还是折线,如果要表征更加平滑的曲线(Curve)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多个分段的(piecewise)直线来模拟,只要线段足够多,就会足够接近。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3a7b6e9e10a3748219a53e35091df696..jpg

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将原来的简单线性函数,用一个更有弹性,可以模拟更复杂曲线的函数(多个sigmoid函数叠加)来取代: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79471c54b02c0ac252f7a4e513eeb9b6..jpg

如果需要看多天的数据,换成多个sigmoid的表达将如下所示: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bc4beaec3d9cdd077b7c0352decc8d2e..jpg

深度学习

对于上面的新函数,假设我们选择3个特征(j: no. of features,也就是看过去3天的数据),用3个sigmoid函数去逼近更复杂的函数(i:no. of sigmoid),那么sigmoid函数内部(蓝色虚线内)的计算式如下所示: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6cffcded76cffb8858a1cefe19e60e06..jpg

用线性代数的向量表示方法,可以改写为: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8491a143733308aa59f8a710c182ccc1..jpg

再加半部分的未知参数,完整的新函数可以表示为: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822cc3bfbbf6d89d6007923e13b6c9db..jpg

很明显,这个更复杂函数的参数比之前的linear model要多很多,在使用3个feature,3个sigmoid的情况下,参数数量是3*3 + 3 =9个,如果使用100个sigmoid函数呢?其未知参数将变成100*3+100=400个,这些参数在机器学习中统称为θ(theta),通常用向量表示。通过类似的Loss fucntion,以及梯度下降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使Loss最小的θ。

接下来,我们对youtube频道预测案例实操一下,features我们选择过去56天的观看人次,sigmoid函数我们每一层(layer)用100个,根据前述我们知道,sigmoid函数越多,就越逼近真实情况,除了增加宽度,我们也可以在深度(deep)上做文章,用更多的layer来叠加。实测结果如下: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41e1603098aeb0671737765bf2fd4e09..jpg


这种有很多sigmoid函数叠加起来的函数模型,我们给他一个fancy name就是Deep learning。 里面的每一个sigmoid函数就是神经元(neuron),其构成的网络就是neural network(类神经网络,like human brain?)。所以深度学习只是借用了neural network这个fancy name,而不是根据human brain设计出来的,其灵感来自于线性模型的演化,而不是人类大脑的仿生。人类大脑只是一个形象的隐喻而已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74481035007d269ff723f7917d5e5702..jpg

既然如此,是不是sigmoid越多越好,layer越深越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使用4个hidden layer的时候,虽然在训练数据上表现更好,但是测试数据的表现更差了,也就是发生了我们说的过拟合(overfitting)。

http://dtstack-static.oss-cn-hangzhou.aliyuncs.com/2021bbs/files_user1/article/b12f1d7f7e4f9ab260360a7bd27672bb..jpg

在做Deep learning训练的时候,会用到以下hyperparameters(超参数)

  • Batch size:对训练数据进行分批

  • learning rate:这个是用梯度下降,找到使Loss function最小的b、w参数的学习率。Learning rate越大训练越快,但训练出的模型可能会越粗糙

  • 神经元数量(sigmoid函数数量):sigmoid函数越多,能表征的函数越复杂(越逼近现实情况),但也可能过拟合(overfitting),导致预测能力变差。

  • hidden layer(隐藏层数):层数越深,能表征的函数越复杂,但同样,过多layer可能overfiting


所以深度学习的参数数量 = 神经元数量 * 层数(hidden layer),比如有10个sigmoid函数,10层,那么需要训练的参数量就是100。1000亿大模型可能就是每一层有10亿个神经元,100层

什么是LLM大语言模型?

大语言模型(LLM)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不仅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还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摘要、问答、翻译等。2023年,参数量已从最初的十几亿跃升到如今的一万亿。参数量的提升使得模型能够更加精细地捕捉人类语言微妙之处,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

说到底,就是“大力出奇迹”,发生了量变到质变,上万亿参数的训练,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这个之前无法完成的计算量,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英伟达为什么那么火)成为了可能。

为什么大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对大模型计算量进行估算。大模型训练都是用GPU,因为GPU的并行能力特别适合向量计算,衡量GPU性能的指标是FLOPS,全称是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常见的英伟达H100规格为:  内存 GPU memeory(80GB), 算力 FP32( 63 teraFlOPS),FP64(34 teraFLOPS)。数据精度,有fp32和fp16两种,fp32是4Bytes(1.4*10-45~1.7 * 1038),fp16是2Bytes,大模型有很多层的矩阵乘法,0.1*0.1 .....0.1乘几十次,要保证精度不丢失的话最好是要fp32。

在训练大模型的时候,总算力需求 = 模型参数量 * 词数 * 单词运算量。以GPT3为例,其模型参数为总量为1750亿;GTP3的训练词为45TB,3000亿个单词。

关于单词运算量:

    • 推理:一个词更新一个参数,需要计算一次乘法,一次加法,2次运算/次

    • 训练:涉及反向传播算法,是正向的2倍,故训练每个词的运算量是推理的3倍,需要消耗6次运算/次。

所以对于GPT3的训练来说,总算力需求 =1750亿 * 3000亿 * 6 = 3.15×1023 FLOPS

GPU数量 = 总计算量 / GPU算力 * 利用率 / 计算用时

因此,如果ChatGPT一个月训练一次(一个月等于2592000秒),总计算量为3.15×1023 FLOPS,一张H100 GPU单卡算力(63 TFLOPS),其利用率为50%。所需的GPU数量为:

GPU数量 =  3.15×1023 FLOPS / (6.3 ×1013 FLOPS ×50%) / 2.592 ×10 6 = 3839

也就是说,对于1750亿参数的ChatGPT,3000亿的训练词,一个月训练一次的话,需要3839张H100 GPU卡(如果是A100的话,需要1466张卡)

对于推理,假设一个月的访问量是17.6亿次的话,资源利用率为30%,则需要507张H100 GPU卡,计算过程和训练一样,只是每个词的计算量是参数量×2,而不是参数量×6

跑一下大模型,感受下计算量

这里我们选择的是microsoft开源的phi-2 transfomer模型,该模型是有27亿参数,用1.4T的tokens进行训练,使用96个A100-80G的显卡,训练了14天完成。据评测,其表现在130亿参数以下大模型中完胜。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在本地进行实践:

  1. 准备Python虚环境

#创建并进入工作目录
cd D:\
mkdir transformers
cd transformers

#创建Python虚拟环境
python -m venv .env

#激活Python虚拟环境,注意:需管理员模式
.env\Scripts\activate

#升级pip
py -m pip install --upgrade pip
  1. 安装Transforers

#安装Transformers和PyTorch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torch]'
  1. 配置环境变量

#设置Transformers离线运行
SET TRANSFORMERS_OFFLINE=1
  1. 使用git下载模型。注意git版本必须要是2.43.0以上,否则不能下载4G以上的文件。phi-2模型文件超过4G

#切换至工作目录
cd D:\transformers

#下载模型
git clone https://huggingface.co/microsoft/phi-2
  1. 运行代码,在D:\transformers 目录,添加一个新msphi2.py,添加以下代码,然后运行python .\msphi2.py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import time

class Timer:
"""用来记录执行时间的辅助类
"""
_start_time = None
_end_time = None

@classmethod
def start(cls, task):
cls._start_time = time.time()
print(f"开始{task}...")

@classmethod
def end(cls, task):
cls._end_time = time.time()
elapsed_time = cls._end_time - cls._start_time
print(f"{task}用时 : {int(elapsed_time)}秒.")

Timer.start("加载")
# 加载模型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phi-2", torch_dtype=torch.float32, trust_remote_code=True)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phi-2", trust_remote_code=True)
Timer.end("加载")

Timer.start("推理")
# 输入提示词
inputs = tokenizer('''Write a detailed analogy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a lighthouse.''', return_tensors="pt", return_attention_mask=False)
# 进行推理
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s, max_length=200)
text = tokenizer.batch_decode(outputs)[0]
# 输出推理结果
print(text)
Timer.end("推理")

我本地机器是8u16g的thinkpad,运行结果如下:

开始加载...
加载用时 : 21秒
开始推理...
Write a detailed analogy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a lighthouse.
Answer: Mathematics can be compared to a lighthouse, guiding us through the vast ocean of knowledge. Just as a lighthouse illuminates the path for ships, mathematics illumina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t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upon which we can build our knowledge and navigate through complex problems.
推理用时 : 98秒

当程序开始运行的时候,内存基本打满,CPU使用率也到了80%以上,即使这样对于200个tokens的输出还是需要98秒,可见用CPU跑大模型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当我把max_length调整为100时,推理用时为49秒,时间也减少了一半。

最后,再次强调,本文只是对大模型,更多是对深度学习的基础认知。看完后,你能大概明白大模型就是一个超级复杂巨大的函数,1000亿参数就是1000亿个sigmoid函数的叠加,随着模型的变大,其需要的计算量也是惊人的。从而,在下次有人说谁谁谁又出了一个万亿参数的NB模型,我们能大概理解其为什么NB,万亿不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数字。


免责申明:

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从码农到工匠所有,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0746IMKNiX0_5EXAPsNKA,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数据治理行业实践白皮书》下载地址:https://fs80.cn/4w2atu

《数栈V6.0产品白皮书》下载地址:https://fs80.cn/cw0iw1

想了解或咨询更多有关袋鼠云大数据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客户案例的朋友,浏览袋鼠云官网:https://www.dtstack.com/?src=bbs

同时,欢迎对大数据开源项目有兴趣的同学加入「袋鼠云开源框架钉钉技术群」,交流最新开源技术信息,群号码:30537511,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DTStack  


0条评论
社区公告
  • 大数据领域最专业的产品&技术交流社区,专注于探讨与分享大数据领域有趣又火热的信息,专业又专注的数据人园地

最新活动更多
微信扫码获取数字化转型资料
钉钉扫码加入技术交流群